After Hours
Ariel Lien X MANO 慢鏝
< 慢鏝 合作展 > 即將登場
After Hours
Ariel Lien X MANO 慢鏝
參展藝術家:
劉文瑄 陳曉朋 黃海欣 王德瑜 莊昀 戴翰泓 黃彥穎
展期:10月28日 – 10月30日
地點:Mano慢鏝
100 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南街18號
這是慢鏝第一個合作的藝術創作展在空間裡發生,是一場有趣的試煉,也是我們所期盼不同領域的撞擊!當佩戴在身上的藝術品遇上佩戴在空間裡的藝術品,到底能有什麼樣的交集呢?28號來慢鏝就對了!
Ariel Lien, 這一次展覽的主辦人,以下是她想要做這場展真誠的告白: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展覽,沒有命題,不限形式,單純是我選擇自己能理解並且有感應的作品,希望分享並創造作品再次被閱讀的機會。
我認為藝術是創作者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是情感的能力。我所說的「情感」並不是題材選擇或內容上的感性,而是比較接近一種柔和的感知,不帶偏見的去接收所有的訊息,信任自己從這些龐雜浩瀚的訊息裡所濾出的感受與理解,再以各種創作的形式與其相應。創作者願意相信這個世界能夠提供你創作的源頭,無論所相信的是光線,是自然,是經驗,還是人。憑藉對世界抽象的理解力,將外在環境與經驗化繁為簡,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強大的。這次的七位藝術家,都使用比較簡約洗練的手法,去記錄或試圖再創造某種經驗,譬如劉文瑄的反覆試驗、陳曉朋個人經驗的幾何化約、或王德瑜直接創造了一個經驗的載體。另外戴翰泓使用直接但溫潤的語言和材質討論物質與價值的界線以及空間轉換可能,黃海欣扁平而不尖銳的日常速寫,莊昀對於周遭風景裡美的覺察與直率的表達方式,與黃彥穎對於日常中象徵元素的敏感與符號的使用能力,我認為在精神上有其共通之處,但在形式上殊不相同,並置呈現或許能創造一些開放性的綜觀理解可能。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面對日常?藝術家不斷的提問、嘗試、解答,觀者可以閱讀幾百種形式,又能引發幾千種解讀,作為一個恆常的觀眾,我對於這個過程也非常著迷。
我選擇畫廊以外的場地,也是希望強化這個展覽「實驗」的元素。我沒有自己的空間,不是專業訓練的策展人,但透過與專業的討論與合作,或許我所面臨的限制可以轉化為彈性和可能性。藝術在專業場域與文創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發生維度與經驗方式,試了才知道,這對我個人也是一場實驗。
更多展覽相關: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957241597843013/